《新四军与老百姓》现场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15-08-31 浏览: 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同样也是一面镜子。新四军的历史就见证了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所向披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第一部分践行宗旨
新四军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真心热爱和拥护?为什么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了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新四军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曾作过这样的阐述:“一切共产党员,不论他在任何工作岗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均必须经常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每一个实际利益而奋斗,不代表群众利益、不爱护群众利益、不关心群众疾苦,那就不是共产党员。”
第二部分同仇敌忾
亲民爱民,军民同心,是新四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新四军来自人民,始终以人民群众为靠山,充分相信群众,与群众心相连,情相系,紧密地和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刘老庄作为苏北地区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因为八十二名烈士的故事永远留在了中国战争史上。71年前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19团4连82名指战员为掩护行署机关和数百名群众的转移,放弃突围的机会与多于自己20倍的敌人浴血奋战12小时。 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绝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终因寡不敌众,全连弹尽粮绝,8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
战后,当地老百姓含泪掩埋了战士们的遗体,为82位烈士举行公葬,后又选送了82名地方青年参加新四军,重新组建第4连,并命名该连为“刘老庄连”。他们是坚守信仰的部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用鲜血和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广大民众积极参加抗战,“军民团结一家亲,打死鬼子保家乡”是华中军民关系的真实写照。上个世纪60年代家喻户晓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讲述的是1939年秋,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部队的几十名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养伤,康复后,他们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坚持抗战,发展成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胜利源于民众之中,人民军队有了人民的支持,就有了攻无不克的力量,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无往而不胜。
第三部分问需于民
新四军乃民生最后的护卫者。新四军各抗日根据地政府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改善人民的生存生活环境当作头等大事。尽管连年征战,处境艰难,但是各部队都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盐城地区地处黄海之滨,沿海百姓饱尝海啸之苦。为了防御海啸灾害,造福百姓,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决心重新修筑海堤。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也多次强调:“这是一件大事,再困难也要修筑,这不仅仅是修一道海堤,也是筑起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新政权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坚不可摧的连心堤。”1941年5月—7月,阜宁县首任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在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的大力支持下,动员3万民工日夜突击,修筑了全长90华里的拦海大堤。当地百姓为铭记抗日政府的恩德,将新海堤与当年范仲淹所修的范工堤相媲美,把它誉为“宋公堤”。
从宋公堤到惠生堤,从新四沟到的雪枫堤,华中大地遍布了新四军为民众修筑的水利工程。尽管这些工程大小不一,名称不同,有的没有刻碑,有的没有留下照片,但在人民群众心中,新四军永远地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军民团结,与人民打成一片,是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新四军与人民群众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也是利益相关的一家人。1943年12月5日,新四军政治部发布了《关于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在全军七个师和各根据地地方部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为了节约民力,在敌后的特殊条件下,新四军各部队要求逐步做到“少要老百姓养活,到不要老百姓养活,以至到养活老百姓”。为此,部队在作战之余,组织部队开荒种地,开辟菜园,养猪放鸭。每年春天,部队抽出大批骡马,帮助群众运肥春耕;麦子黄熟,帮助农民割麦打场;冬季农闲,部队协助训练民兵,开办冬学。此外,部队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协助地方政府推行减租减息政策,使广大贫苦农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正如彭雪枫所说:“革命队伍如果不爱护老百姓,不知人民疾苦,我们将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离开老百姓的军队,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非涸死不可”。
第四部分民主新生
1939年,刘少奇南下华中在皖东进行深入调研时指出:打鬼子要有枪,有了枪,还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根据地,就是抗日民主政府。新四军每到一地,便以军事斗争为中心,把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建立了新的抗日民主政权,使敌后地区的农民、工人、妇女、儿童、知识分子都参加到各种抗日群众团体当中,使他们与新四军共同抗敌,合力建设抗日根据地。为了广泛体现社情民意,华中根据地的县以上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是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具有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政权,许多根据地1940年就普遍实行了基层政权的民主选举。1942年10月21日,苏北参议会成立,黄克诚被选为参议长,他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们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是做好我们政府工作的根本保证。
虽然敌后物质条件艰苦,陈毅、刘少奇等新四军领导人仍十分重视根据地内文化教育工作,先后在盐阜区创办了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各根据地纷纷创办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还通过上海地下党,请来了一批又一批知名文化人到各类学校任教,大量吸收根据地的进步青年入学,还吸收了一匹来自沦陷区、国统区和海外华侨青年,为抗日培养大批人才。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在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岁月里,新四军模范地执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党外各界士绅名流、知识分子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鱼水相依,结下了深厚、真挚的情谊。
八年抗战,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英勇杀敌,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华中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新四军在老百姓的真心拥护下迅速地成长壮大,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也铸造了不朽的铁军精神。毛主席十分赞赏地说“新四军已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成了华中人民血肉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